
活动专题
时间:2025-03-12 10:36:11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城西地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导读] 一、案例简介 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审查模型的有效运用,能够精准高效的对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进行审查,便于检察机关更真实、快速...
一、案例简介
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审查模型的有效运用,能够精准高效的对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进行审查,便于检察机关更真实、快速的去了解服刑人员原审判决的性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达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的。借助该平台,城西检察院共筛查2016年-2023年提请减刑人员原审裁判文书8000余份,梳理出原审裁判漏判、错判文书17份,均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报请上级院等方式,对原审判决予以纠正,并建议执行机关撤回相应的减刑提请。通过模型的应用,实现了减刑案件实质化审理,搭建了检、法、监协同治理机制,构建了追判财产刑新模式,降低了未成年人保护失责的风险,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二、案例举措
(一)主要内容
城西检察院办案人在审查减刑案件的过程中,按照实质化审查的要求,对卷宗中服刑人员减刑间隔期内的表现、财产性判项缴纳情况以及原审法律文书进行审查。在审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原审判决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罪犯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部分判决将被告人“累犯”身份进行了错误判定;部分罪名财产性判项进行了漏判。真实的还原服刑人员应有的判决,才能真正了解并去分析该犯“罪犯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这是实质化审查减刑案件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为促进法律监督能力提质增效,将具体个案的办理成效转变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结合减刑案件实质化审理的要求,城西检察院决定建立裁判文书审查模型,以数字检察促进更高水平能动履职。利用该模型,城西院筛查出了刘某某附加刑漏判案、罪犯王某某未成年适用累犯错误案等原审裁判文书错误的案件,均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报请上级院等方式,对原审判决予以纠正。模型应用期间,城西检察院与法院、监狱就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审查问题,共商对策、共议难题,取得审判机关、执行机关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共同研讨制定了《关于吉林地区减刑、假释案件财产性判项履行的暂行办法》,共同维护法律判决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二)主要特点
1.具体方法:搭建提请减刑人员信息数据库,提炼裁判文书审查要点,通过设计的数据要素规则,通过“线索检索”应用程序,碰撞出异常数据案件。调取异常数据案件的卷宗材料,通过审查卷宗、调查核实,确定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存在问题,并采取发函或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
2.适用业务:执行机关提请的减刑案件。
3.制度机制:深耕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模型筛查出减刑提请中原审判决漏判、错判的案件,向监狱说明情况并制发检察意见书建议其撤回减刑提请,深入落实减刑案件实质化审查要求。
4.技术支持:数据处理分为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存储阶段;程序实现阶段中,主要用到基于规则的匹配算法和基于相似性的匹配算法,如Jaccard 相似性算法,并通过数据图表,关键内容高亮等形式对监督异常点进行显示。
5.可解决的问题:解决减刑案件原审裁判中附加刑适用不当、累犯适用不当的问题。
三、案例成果
(一)实现减刑案件实质化审理
利用文书审查监督平台,检察机关梳理出错判、漏判的原审法律文书17份,均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报请上级院等方式,对原审判决予以纠正,并建议执行机关撤回相应的减刑提请。综合研判罪犯交付执行前所犯罪行的犯罪情节、犯罪性质、所判刑罚、以及交付执行后主、客观方面的改造表现,综合确定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不断拓宽实质化审查维度,实现了减刑案件的实质化审理,为维护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最大限度发挥刑罚执行的功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搭建检、法、监协同治理机制
裁判文书审查模型应用期间,城西检察院多次牵头召开联席会,与法院、监狱就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审查问题,共商对策、共议难题,取得审判机关、执行机关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建立交流会商和研判机制,研讨制定了《关于吉林地区减刑、假释案件财产性判项履行的暂行办法》,进一步确保了案件审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吉林市中法在全地区范围内开展裁判文书自查工作,将经济类犯罪、涉毒类犯罪、职务犯罪等作为重点自查对象,共同维护法律判决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建议吉林省吉林监狱、吉林省吉林江城监狱,针对累犯适用情节对在押服刑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通过细致讲解累犯适用的条件,耐心回答服刑人员提出关于累犯的问题,更好的诠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好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维护了法律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执行机关的双赢多赢共赢。
(三)构建追判财产刑新模式
通过法院再审,对服刑人员追判应有的财产性判项,能够弥补监禁刑的不足,利用财产刑特有的惩罚手段,剥夺犯罪分子的犯罪资本,予以经济上的处罚,不仅更有效的惩罚、预防犯罪,同时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司法公信力。如果裁判文书只对监禁刑进行判处,应予以判处财产刑的确并未体现,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也削弱了犯罪分子应受的法律制裁。“减刑案件原审裁判文书审查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出了财产刑缴纳的线索,从模型应用至今,检察机关已对发现的4起漏判财产性判项案件提出监督意见,涉案金额达600余万元,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发挥了刑罚的功能。
(四)降低未成年人保护失责的风险
未成年人作为区别成年人而存在的特殊主体类群,在制度上的刑罚适用层面予以了差异化对待。对前罪是未成年犯罪,再犯罪后适用累犯的案件提出抗诉,维护了立法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初衷,防范了因过于追求刑罚的报应性而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功能,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再犯罪群体权利保障与刑事制裁之间的良性对接。针对涉未领域的减刑问题,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一体化运用刑事执行、刑事监督职能,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