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治理 > 正文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3-10-18 15:38:15   来源:房诗文

[内容导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实际提出的新要求,应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

  (一)从现实基础看,市域社会治理基本面指标全面向好。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同步推进。各地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心治和智治相结合。建立“网格+部门、网格+志愿者、网格+物业”等具特色且相互衔接的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更加完善。

  (二)从历史坐标看,社会治理工作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既为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又对社会治理的基础、机制、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在政治建设上,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服务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动能;在文化建设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既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精神支撑,又使得各种思想交流碰撞,为社会治理增添新的变量。

  (三)从区位因素看,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促生案源,市域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市域内主城区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各类单位数量、物业服务企业、金融机构及法律服务机构数量、经济总量及经济活跃度等均居全市首位。经济生活交往密集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各类矛盾纠纷多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公众参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又是治理成果的享用者,他们的参与充分地表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多数城乡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参与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二)市域社会治理体制要素保障亟待加强。区域部门协同治理有待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镇街之间统筹衔接机制亟待完备,力量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继续打通卡口。

  (三)社会治理创新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但受制于经济发展规模、国家减税减费政策等影响,财政结构性收入减少等现实,在基层网格员职业化、心理服务体系保障和平安智慧社区等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基础,增强人民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何实现对市域居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是推进高品质市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大社会治理专业力量保障。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原则,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建立由律师、心理咨询师、骨干调解员、法官、民警等组成的人民调解人才专家库,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合力。二是找准立法切口,服务市域需求。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城市管理、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立法,引导、规范、保障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公共卫生、物业管理等民生领域立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是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公民自治能力。市域治理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落到实处。

  (二)以多元协同格局为依托,增强系统性。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要从基层治理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来探究基层治理规律,追求基层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建+社会治理”的领导体系。出台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方案;下沉工作力量,选调优秀干部充实到镇街,壮大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可靠人才支撑。二是完善责任体系,要把过去的“条块分割”转变为“纵横联动”的联动格局,把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社会共治”的局面。市域一级主动提高统筹规划能力,打通层级之间的向上沟通渠道,实现市级统筹谋划、县区组织执行、镇街(村居)落实到位的治理层级。三是积极构建社会组织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培育社会力量新型合作模式。积极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发挥群体和团体力量,吸引更多高素质公众加入到社会治理过程当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进社区机制,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三)以智慧城市为依托,增强效能性。“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手段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应对“智能社会的能力不足”“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不足”“协同网络运行能力不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信息治理、智慧治理和破解市域社会治理中“信息孤岛”的关键一招。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向精准管理要效益。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革命成果,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一网智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不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