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网络安全 > 正文

网络猥亵:虚拟世界中的隐形伤害

时间:2025-03-19 14:26:39   来源:贵池检察

[内容导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正如阳光之下必有阴影,网络世界中也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正如阳光之下必有阴影,网络世界中也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危险,其中“网络猥亵”这一新型犯罪形式,正悄然威胁着未成年人的安全。

  什么是“网络猥亵”? 

  网络猥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身体接触式侵害的新型犯罪形式,指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如社交软件、游戏平台、直播互动等,以隐蔽、非接触的方式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行为。不法分子常以“交友”“送皮肤”“助力当网红”等诱人幌子,诱骗未成年人发送隐私照片、视频,或进行语言挑逗、视频裸聊等不当行为。与传统猥亵相比,网络猥亵不受地域限制,手段更加隐蔽,危害面更广,且往往难以察觉,使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危险。

  警惕!网络中的“甜蜜陷阱”

  1. “游戏好友”的诱惑迷局

   “帮我完成这个任务,马上送你限量版皮肤!”

   在游戏世界中,这样的互动可能是不法分子精心策划的陷阱,旨在诱导孩子泄露个人信息。孩子在对稀有道具的渴望下,容易放松警惕,陷入危险境地。

  2. “明星经纪人”的虚幻美梦

   “只要你穿得少一点,展示出好身材,就能马上签约成为明星!”

   不法分子利用孩子的明星梦想,提出不适当甚至违法的要求,让涉世未深的孩子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迷失方向,遭受侵害。

  3. “知心哥哥”的伪善面具

   “你今天心情怎么样?跟我说说吧。”

   不法分子以“知心哥哥”的身份,假借关心之名,发送不良链接或进行不当交流,腐蚀孩子的心灵,实施侵害。

  4. “AI换脸”的高科技欺诈

   “我是你表哥呀,陪我玩个新游戏。”

   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熟人身份,降低孩子的警惕性,从而实施侵害行为。

  警示信号:家长需时刻关注

  孩子在网络上结识陌生人后,行为习惯或情绪状态发生明显变化。

  孩子对手机、电脑等设备过度依赖,经常偷偷使用,且对隐私保护极为敏感。

  孩子收到不明来源的礼物、红包,或提出不合理的经济要求。

  孩子提及“网友”时,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恐惧或逃避。

  任何让孩子感到不适、羞耻或承受巨大压力的在线互动,都可能是潜在的危险信号,家长和孩子必须提高警惕。

  家长如何筑起“防护墙”?

  1. 技术防护筑牢根基

   在孩子使用的电子设备上启用“青少年模式”,限制上网权限和浏览内容。同时,安装专业的反诈软件,实时监测网络风险,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2. 定期检查细致入微

   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检查孩子的社交账号,关注对话内容,特别是语气异常或涉及敏感话题的交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3. 教育引导生动有效

   通过漫画、短视频等形式,生动讲解网络猥亵的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情境训练,帮助孩子提升应对危险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 情感支持温暖有力

   建立开放、信任的家庭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家是他们的坚强后盾。鼓励孩子分享网络经历,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

  结语

  网络世界充满机遇,但安全与尊重是其不可或缺的底色。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努力,教育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掌握应对网络危险的技能。同时,家长也应积极承担起责任,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数字安全导师。时刻铭记:“拒绝伤害不犹豫,法律永远保护你!”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